首页 资讯 正文

科学家出题 创作者“揭榜”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喊你来赢百万奖金

体育正文 157 0

科学家出题 创作者“揭榜”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喊你来赢百万奖金

科学家出题 创作者“揭榜”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喊你来赢百万奖金

2009年(nián)6月13日(rì),沉寂了24年之久(zhījiǔ)的秦俑一号陪葬坑开始了新一轮的发掘工作,这是该坑自1974年发现之后第三次大规模考古发掘,许卫红担任前期工作的领队。在新书《唤醒秦帝国:我在秦始皇陵(qínshǐhuánglíng)发掘兵马俑》中,许卫红以第一人称视角,生动记录了此次发掘的全过程。她(tā)带领(dàilǐng)读者穿越时空,走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地下(xià)帝国,层层揭开“兵马俑谜题”背后的考古发现与学术思考,让古老的历史在现代的笔触下重新焕发生机。 《唤醒(huànxǐng)秦帝国:我在秦始皇陵发掘兵马俑》 鼎之文化|现代出版社(xiàndàichūbǎnshè) 揭开以前(yǐqián)发掘后覆盖(fùgài)的塑料布,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遗迹堆积异常区。这个堆积异常区,是一道划分(huàfēn)地层堆积的试题。先是发现了石块堆积,后来继续下挖,出现了明确的、形状规则的长方形洞口,我才恍然大悟:这是(zhèshì)一处后期破坏的遗迹单位,考古学术语是“扰坑”。 “发现扰坑一处,编号H1,包含物有原属于(shǔyú)俑坑埋藏(máicáng)的器物。”我在日记中写道。 H1出土遗物(yíwù)的来源包括两部分:其一原本属于俑坑,有易燃、易腐朽的漆木质器物,这些物件在被扰动(rǎodòng)时尚未发生质变,保存了比较完整的状态,说明被扰时间距俑坑填埋时间不远;其二(qíèr)为扰(wèirǎo)坑回填时混入的杂物——石块(shíkuài)、席子印痕的烧土块和陶俑残片,是后来人一看没用的废弃物。 从H1包含物分析,盗扰时间在(zài)秦末汉初,俑坑建设完成不久。填(tián)埋时间不好说,因为第一拨人也许把坑没填满,草草了事,土虚,一下雨又是一个坑,第二拨人还得(dé)再垫(diàn)土,再填,如此反复,具体次数难以明确。 在(zài)最初面对H1时,尽管没有层位学的认识,但对其中的遗物(yíwù),还是进行(jìnxíng)了详细记录,每一件都入册保存。箭镞、铁锸、铁凿、铁栓板,这些(zhèxiē)都认识,在1998年发表的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公布过。唯独那件摆放(bǎifàng)在表面的大石件没见过,不知石件是不是从H1里挖出的以及干吗用的。 石件斜长残40厘米、厚10.5厘米,内有圆形和半圆形透雕,直径分别为6.4厘米、12.8厘米,断面上有大量(dàliàng)的凿痕,显然经过人为加工。1974年一号坑开始发掘,早期曾有过露天作业(zuòyè),解放军来过,翻斗车来过;后来又修建了(le)陈列大厅,屡次建筑维修。谁都有可能把它从别的(biéde)地方搬到现在的位置(wèizhì)。 同伴电话转述领导的训斥:“就不是坑里的东西,赶快扔了去!”继而问我(wǒ):“怎么办(zěnmebàn),扔不扔啊?” 袁仲一(yuánzhòngyī)先生的一份日记 “卫红,给你看份日记。”9月10日,袁仲一老师一大早从西安赶来,掏出一张发黄的(de)日记纸。纸上写道:“T23(方)由北向南数第三(dìsān)隔梁上发现的石雕(shídiāo),附近有红陶残片(绳纹)及木迹(jímùjì)。”字下附草图。 “这是一件(yījiàn)建筑石构件,是1979年在地层(dìcéng)中挖出来的。”他补充说。 石构件不是俑坑里的(de)东西(dōngxī),却是H1中的东西,对H1填埋时间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作用,不能随便丢弃。袁仲一老师是秦俑坑兵马俑考古发掘(fājué)的掌门人,此次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顾问。老人家尽管年近八旬,对这次发掘从始至终(cóngshǐzhìzhōng)倾注心血,令我终生难忘。 工作开展以后,我马上联系公安、后勤部门,请求帮忙(bāngmáng)从一号坑大厅外北环道西端接水管、垒(lěi)矮墙。 “洗土(xǐtǔ)?”师傅弄不明白我要干什么。 “坑里挖出的土,要挑选一些洗洗,找(zhǎo)找秦代的麦粒。” 找找秦代(qíndài)的麦粒是一句半开玩笑半当真(dàngzhēn)的话。寻找秦代植物遗骸,是本次发掘(fājué)洗土的目的之一,专业名是植物考古浮选。通过浮选,找到遗址中炭化的植物遗骸,研究当时人们种什么庄稼,荒地上长什么草,山上(shānshàng)有什么树。 考古浮选(fúxuǎn)法的原理实际很简单,炭化物质(wùzhì)在干燥的情况下比一般的土壤颗粒轻,比重略小于水,因此,将浮选土样(tǔyàng)放入水中便可使炭化植物遗骸脱离土壤,浮出水面,进而提取。 赵志军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门(zhuānmén)做植物考古的专家,他很快邮寄过来一台浮选机并亲自来现场指导浮选。经过赵老师(zhàolǎoshī)的鉴定,轻浮部分包含物有田紫草、接骨木。对于浮选结果,赵老师不甚满意,觉得植物浮选信息太少(shǎo)。无发现就是大发现,说明俑坑隔墙和填土不是当时(dāngshí)的生活地表土,应是利用了营造坑圹(kēngkuàng)挖出的生土。 尽管不愿提及洗土的第二个目的,还是应该说出来(chūlái),就是怕土里有陶片没(méi)挑干净。考古部(bù)另外成立筛土组,另派专人负责在一号坑内西北角开展这项(zhèxiàng)工作。对发掘区倒出的20世纪80年代回填土一点一点过筛,再摊开一点一点地挑选。 9月(yuè)11日,在20世纪80年代的回填土里筛出了一件铜(tóng)璏,是(shì)剑鞘上的附件,是坑里的东西。按说亡羊补牢为时不(bù)晚,东西没出(méichū)坑,又已经是我负责组织人员在过筛,应该不受责罚。但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,曹玮副馆长电话约面谈,才知道筛出了铜璏,此事已经是沸沸扬扬了。 回到现场,我坐在木板上盯着电筛子(shāizi)发呆,心里翻江倒海。“如履薄冰,从今天起工作再也不能(néng)出错。铜璏(wèi)比筛子眼儿大,漏不下去,那些陶片渣比筛子眼儿小,还是能漏网。咋办?” 9月12日,我在日记里写道:“一整天寝食难安,晚拟检讨发电邮给(yóugěi)领导,全体(quántǐ)停工一周,整顿、反省。” 一点点、一层层清除俑坑上的土和木,终于(zhōngyú)离黄土掩埋的兵马俑更近了一步。我们已经有了足够(zúgòu)的心理准备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对不会是一个气势雄伟的“地下军阵”,更像一个“灾后现场”,满地断肢(duànzhī)残臂、破碎的头颅和躯体陶片(táopiàn),那场面比(bǐ)暴怒的主妇摔碎了一地的碗盏还要凌乱。 没关系(méiguānxì),我们“慢慢地”接近它们(tāmen)。除去杂土,俑头(tóu)出来了,半个陶俑的胸腔露出来了,断腿和双脚出来了。绘图师金鸡独立,单脚插在狭窄的缝隙中,踩踏着软垫,一厘米一厘米确定(quèdìng)坐标,绘制出陶俑分布平面图,摄影师一帧一帧地拍摄。 有国外同行来参观,对纯手工测绘颇有微词。她说:“希望你(nǐ)能到我们那边学习一些新(xīn)方法。” 我知道她指的是一些高端测绘方法(fāngfǎ),比如RTK。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卫星定位测量(cèliáng)方法,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。但是具体在兵马俑坑,RTK不实用。陶俑残片满目皆是,整个现场“无立锥之地”,逐一测点(cèdiǎn),精确到厘米级,得把人累死。关键是发掘区接收不到卫星信号,获得载波(zàibō)相位动态(dòngtài)实时差分如天方夜谭。 初选。一号坑(kēng)出土陶俑无一例(yīlì)保存完整者。根据出土位置,经过筛选,残片按个体归类,以供进一步拼对。 集结(jíjié)。陶俑躯干(qūgàn)部分的残片初步拼对完成后,用软绳捆绑,集结“站立”起来, 像战场上撤下的伤员,等待移交修复(xiūfù)部门进行正式的黏接修复。 终于到了可以搬离陶俑出“坑”的时刻了。陶俑、陶马四分五裂(sìfēnwǔliè),残片散布互相掺杂,端起一节左臂,马上反应出右臂在哪里见过;摩挲一节手指(shǒuzhǐ),马上起身走到2米开外的地方拿(ná)起半截断掌,茬口一碰八九不离十。从(cóng)玉米堆里挑一颗黄豆粒容易,从玉米堆里找出一颗想要的玉米粒却(què)不容易,认陶片的功夫让老师傅们很是牛气了一阵。 年轻队员显然功力尚欠,看着残片在自己(zìjǐ)身上瞎比画。胳膊?不对,太粗。肩膀?不对,太平整。老杨并不着急指导,冷眼随着无头苍蝇般的“娃们”转圈圈,撇撇嘴,说:“别急(biéjí),看清陶片颜色去找。”随即又朝他们撇撇嘴,叮嘱道:“光看颜色也(yě)不行(bùxíng),得(dé)看陶片里边的道道,外边的纹纹。” 残片基本找齐,按部位摆放一长溜(liū),不用招呼,大家集结陶俑躯干部分的(de)残片初步拼对完成后,用软绳捆绑,集结“站立(zhànlì)”起来,像战场上撤下的伤员,等待移交修复部门进行正式的黏接修复。 顷刻聚拢一起,从脚开始逐渐向上(xiàngshàng)“垒接”。体腔好办,里边塞上软垫(ruǎndiàn),外边用宽带子捆绑临时固定,勉强可以完成站立。胳膊尤其是(shì)半抬的右半部分,十几斤的重量,绑不好的话会前功尽弃。 像身处超复杂的刑侦现场或玩拼图游戏,陶俑(táoyǒng)残片初拼不仅需要耐心和技术,还需要一点儿想象力。公众非常关注兵马俑修复,我(wǒ)(wǒ)更知发掘(fājué)现场初拼过程有多不易,S君说:“看着这件陶俑站起来,我眼泪差点流出来。” 由于建筑(jiànzhù)坍塌,上层填土及千年以来形成的(de)淤泥,重重塌压在陶俑、陶马残片的表面(biǎomiàn)。失去胶质黏附力的彩绘,大部分反贴在填土及淤泥的表面,形成与土结合紧密的印痕。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留住陶俑表面的彩绘,使彩绘在清理的时候不被(bèi)“粘”下去,成为技工(jìgōng)上岗培训的第一课。 清理用的工具全是医用器械,有各种型号和规格的手术刀、药用棉签、脱脂药棉。刀片有圆刀(yǒuyuándāo)、弯刀及三角刀等(děng)。先是请(qǐng)后勤部采买了(le)12号刀片、7号刀柄,以适合土层较厚的区域开展深部割切,后来又换成(huànchéng)4号刀柄与20号手术刀片配合(pèihé)使用,用于土层薄的区域开展浅部割切。尽管总钱数不多,三年间持续采买,采购员也成了医疗器械店的熟客。 游人很难看到清理彩绘的全部细节。2010年4月2日,正在清理的十过洞24号陶俑,下半身的颜色(yánsè)非常棒(bàng),白色足面,系橘红色鞋带,腿扎红色花结,腿胫褐色底漆(dǐqī)上涂漆黑颜色,裈管底部和表面淡紫色,清理的工作量很大。加上当天是星期五,所有清理、摄像工作必须赶在下班(xiàbān)前告一段落,所以特意增加了人手(rénshǒu)。 工作面狭窄,四人从进入工作面就双膝跪地,两个多小时没歇口气,没喝口水。与此同时,栏杆外一阵喧嚣,一位导游反复给游人(yóurén)叙说:“几个月现场(xiànchǎng)都没啥(shá)变化,磨洋工,看着人都着急”“老鼠打洞都比他们的效率高(xiàolǜgāo)”“他们每天就干一点,挖出的土都不够塞牙缝”。 这样的话,让蹲得腿发麻、跪得膝盖酸痛的师傅们情何以堪(héyǐkān)。 彩绘现场保护:①保温(bǎowēn)喷水;②彩绘保温,保鲜膜包裹(bāoguǒ);③绘图基线;④彩绘加固,药棉覆盖;⑤临时编号。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针对彩绘遗迹,必须等到发掘面的湿度(shīdù)(shīdù)合适。控制湿度唯一的办法是喷水。在距彩绘遗迹表层10—15厘米(límǐ)时,对土层表面进行多次、间断性喷水,直至湿度达到(dádào)83.5%RH左右,土壤含水量达到18.7%,使用12号镰刀形的手术刀,每次下割3厘米左右深度,再喷水,一层(yīcéng)一层掘进。 到了距彩绘(cǎihuì)(cǎihuì)遗迹表面1—2厘米时,喷出的水得是雾化状态,使清理面湿度达到80%—85%RH,土壤含水量达到18%—19%。如果喷水(pēnshuǐ)量过大,间隔时间较短,彩绘层就会(huì)被泡膨起翘。如果喷水量过小,间隔时间太长,土层就得不到适度浸润,显得有些干密(gànmì),一来手术刀割不动,二来下刀处两边的土由于刀刃挤压分离,彩绘会黏附在土层上“跑”了,造成与主体(zhǔtǐ)遗物脱离。 老师傅说:“水喷了之后,不能焖得时间太长,不能让水全部渗透,表面土有点像(yǒudiǎnxiàng)稀泥,下边还得有点干,这样下边的土是硬硬儿的。手术刀(shǒushùdāo)不能一下子深到彩绘(cǎihuì)的底儿(dǐér),要(yào)留点儿。快点抽出刀子,上边的稀泥沾在刀刃上,就带出来了,下边土硬,带不上来,用棉签蘸水,一点一点搌,不能再用刀。” 安排新工人轮流实习,主要(zhǔyào)是体会师傅说的“稀泥”“硬硬儿”都是什么感觉,一段时间之后,清理效果确实(quèshí)不错。 彩绘陶片初步清理后,文保人员喷涂保护药水,覆盖药棉。白色药棉和保鲜膜包裹(bāoguǒ)后的陶俑,像才(cái)下战场的伤员。 一次,我在家看电视剧《心术》,其中有个情节很受触动:一位老教授认为学生的手术不到位,自负地补了(le)一刀,最终造成病患濒临失明。我不由自主地和陶俑彩绘清理挂上了钩,清理陶俑彩绘,入刀(rùdāo)深浅度(dù)和这个眼科手术一样,往往(wǎngwǎng)是几个小时进行得都(dōu)非常顺畅,临近“收刀”端详成果时,看看这儿还有一点(yìdiǎn)土,那儿还残留(cánliú)一点炭灰,不由自主再去补一下,却“过了”,颜色沾在了刀尖上,不免让人心生懊恼。 (本文摘选自《唤醒(huànxǐng)秦帝国:我在秦始皇陵发掘兵马俑》,内容有删节,标题为编者所加,文中图片均(jūn)选自该书)
科学家出题 创作者“揭榜” 企鹅科普视频大赛喊你来赢百万奖金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